歡迎來到北京中航時代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網站!
咨詢電話:13699145010電極表面狀態對測試結果的影響及分析
電極表面的物理化學狀態是影響電場分布的首要因素,理想的測試電極應具備清潔、光滑、無氧化的表面狀態,以確保電場在電極間呈均勻對稱分布。當表面存在油污、氧化層、磨損等缺陷時,會通過改變電極表面的導電特性、幾何形態等方式破壞電場均勻性,進而影響測試準確性。
油污附著的影響
絕緣油測試過程中,電極表面若附著油污(如測試后殘留的油垢、操作時沾染的手部油脂、環境中的灰塵與油霧混合物等),會直接改變電極的表面導電性能。油污通常屬于半導電或導電介質,其導電率遠高于純凈絕緣油,會在電極表面形成局部導電通道,導致電場在油污附著區域出現明顯集中。一方面,集中的電場會使該區域絕緣油提前達到擊穿場強,造成測試得到的擊穿電壓值偏低;另一方面,油污的分布往往不均勻(如局部點狀附著、沿電極邊緣線狀分布),會導致每次測試時電場集中的位置和程度不同,使多次平行測試結果的離散度增大,無法準確反映絕緣油的真實擊穿性能。例如,當電極表面附著微量檢修時殘留的機械油時,測試值可能比實際值低10%~20%,且平行測試的標準差會超過標準規定的5%。
氧化層形成的影響
測試電極多采用銅、不銹鋼等金屬材質,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或與受潮絕緣油接觸時,表面易形成氧化層(如銅電極形成氧化銅、不銹鋼電極形成氧化鉻)。氧化層屬于絕緣或半絕緣介質,其厚度和致密性存在不均勻性,會導致電極間的等效電場間隙發生變化。當氧化層局部較薄時,該區域的電場強度會顯著升高,引發局部放電并加速絕緣油擊穿;當氧化層局部較厚時,會等效增加電極間距,導致擊穿電壓測試值偏高。同時,氧化層與金屬基體的結合力較弱,在測試過程中可能因電場力或溫度變化發生脫落,脫落的氧化顆粒會懸浮在絕緣油中,成為新的電場集中點,進一步加劇測試結果的波動。實踐表明,使用超過6個月未清潔的銅電極,其氧化層厚度可達5~10μm,會使測試結果的相對誤差超過15%。
表面磨損的影響
長期使用過程中,電極在安裝、拆卸、校準及測試時的接觸摩擦會導致表面磨損,表現為電極表面粗糙度增加、邊緣鈍化或出現劃痕、凹陷等缺陷。表面粗糙度增加會使電極表面形成大量微小凸起,根據電場強度與曲率半徑的關系,凸起部位的電場強度會遠高于平面部位,形成“端放電"效應,導致絕緣油在較低電壓下即可擊穿;電極邊緣鈍化會破壞原有設計的電場分布形態(如標準球形電極的邊緣若磨損變平,會從均勻電場變為不均勻電場),使電場集中區域從電極中心轉移至邊緣;而劃痕、凹陷等缺陷會在局部形成電場盲區或集中區,導致測試結果的重復性大幅下降。例如,表面粗糙度Ra從0.8μm增至3.2μm時,絕緣油擊穿電壓的測試值會降低8%~12%,且平行測試結果的變異系數會從2.3%增至7.8%。
電話
微信掃一掃